2025年台灣房市現況解析:交易量變化、房價趨勢與政策影響
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與內部政策調整,2025年的台灣房市仍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。從交易量的波動、房價趨勢的變化,到政府政策的持續影響,每一個因素都影響著市場的發展方向。本文將從交易量、房價與政策三大面向進行深入探討,並對未來市場發展提供一些見解。
一、全台買賣移轉棟數持續變動,市場回穩仍有挑戰
根據最新統計數據,2025年全台買賣移轉棟數預計維持在30萬棟左右,相較於2024年變動幅度不大,顯示市場仍處於調整期。影響交易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持續升息所帶來的購屋負擔、新青安房貸政策對市場的影響,以及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政策。
2024年下半年,隨著央行暫緩升息、部分地區房價趨於穩定,買氣逐漸回升。然而,由於貸款條件仍然嚴格,加上買方信心尚未完全恢復,市場活絡程度仍受限制。六都房市交易量雖有所回溫,但與疫情後的市場熱潮相比,仍然處於較低水準。
二、全國住宅價格指數持續上升,但增速放緩
即便交易量未見明顯增長,台灣的住宅價格指數仍在攀升。2025年第一季,全國住宅價格指數達到138.24點,相較於2024年同期上漲4.6%。不過,這一增幅較前幾年明顯放緩,顯示房價漲勢雖仍存在,但已受到政策與市場調整的影響。
近年來,房價上漲的趨勢主要來自於土地供應有限、營建成本增加,以及部分區域的高端住宅需求持續成長。尤其在北部都會區,豪宅市場依舊熱絡,價格屢創新高;然而,中南部市場則受到高利率與購屋壓力影響,買氣相對較弱。
此外,值得注意的是,儘管房價仍在成長,但市場已逐漸進入「買方市場」,也就是說,買家在交易過程中逐漸掌握更多談判空間,屋主讓價的情況也開始出現,尤其是對於非核心地段或是房齡較高的物件。
三、政策影響:政府持續介入,房市朝穩健發展
平均地權條例的長期影響
2023年上路的平均地權條例,至今仍持續影響市場運作。該條例原先的設計是為了抑制炒作行為,限制預售屋轉讓,並強化實價登錄制度。然而,這一政策的影響並非全然正面,一方面成功降低了部分投機行為,但另一方面也導致預售市場縮水,使得部分建商在新案推出時更加謹慎,導致市場新供應量減少,間接推升了成屋價格。
此外,由於建商供應減少,部分高房價區域的房價反而未能如預期回穩,甚至在少量供應的情況下,出現「供不應求」的問題,讓市場產生了價格上揚的壓力。
新青安房貸政策續效,市場反應不一
2023年推出的「新青安房貸」,因其高額度、低利率與長還款期的特點,受到年輕購屋族群的青睞。然而,該政策預計在2026年逐步調整利率,屆時可能對借款人造成較大壓力。許多經濟學者擔憂,這種政府補貼政策雖能短期內刺激市場,但若借款人無法應對利率變動,可能會引發後續的金融風險。
目前,已有部分年輕買家提前規劃資金調度,並考慮是否應在2026年利率調升前進場,以享受較低利率優惠。這一現象也讓2025年市場在特定區域出現了一波提前購屋潮。
囤房稅2.0正式上路,市場觀望中
2024年7月正式施行的「囤房稅2.0」,針對非自住房產進行更高的累進課徵,稅率最高可達4.8%。此舉原意在於降低囤房行為,鼓勵房屋釋出至市場,以增加供給量。但目前市場觀察到,許多多屋族並未立即拋售,而是選擇將成本轉嫁至租客,使得租金水準進一步提高,特別是在雙北地區,租金已連續數月呈現上漲趨勢。
同時,部分屋主在面臨高額持有成本的情況下,選擇將房屋轉作短租或商業用途,而非出售,這使得囤房稅是否能有效促進房屋流通仍存爭議。
四、未來展望:市場將走向穩健發展
從整體趨勢來看,2025年的台灣房市雖然仍處於高價水準,但市場已逐漸進入穩定階段。未來幾年,市場可能朝向以下方向發展:
- 房價增長趨緩,區域發展更均衡
隨著各地政府推動都市更新與公共建設,中南部房市仍具成長潛力。未來,房市熱點可能逐漸轉向具發展潛力的衛星城市,例如桃園、中壢、台中南屯、高雄亞灣等地。 - 租屋市場持續成長,政府需推出更多配套措施
由於房價仍高,許多民眾轉向租屋市場,促使租金水準上揚。政府可考慮推動更多「社會住宅」、增加租金補貼,並進一步監管租屋市場,以避免租金過快上升,影響居住正義。 - 政策影響持續深化,市場將進入長期調整期
隨著囤房稅、貸款政策與平均地權條例的影響逐漸顯現,未來幾年市場可能不會出現劇烈波動,而是進入相對穩定的調整階段。政府可進一步規劃長遠住房政策,如強化都市更新、改善住宅供需結構,以確保市場健康發展。
結論:維持市場穩定,提升購屋可負擔性
2025年的台灣房市仍然面臨諸多挑戰,包括房價高漲、貸款負擔增加、租金上升等問題。政府政策雖能短期內影響市場,但要真正解決居住問題,仍需更長期的規劃與調整。未來,若能透過社會住宅推動、都市更新與市場監管等方式,逐步改善供需不平衡的狀況,台灣房市將能走向更穩健與永續的發展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