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經濟學的主要區別是什麼?
在經濟學的歷史長河中,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經濟學是兩個重要的理論體系。這兩者在分析方法、政策建議及對市場的看法上有著明顯的差異。這次我們將從多個角度探討這兩大經濟學派的主要區別。
一、基本概念與背景
古典經濟學
古典經濟學起源於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初,以亞當·斯密、大衛·李嘉圖和約翰·穆勒等為代表。這一學派強調市場自動調節機制,認為市場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,能夠自發地達到資源最佳配置。
凱恩斯經濟學
凱恩斯經濟學則誕生於 20 世紀 30 年代的大蕭條時期,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·梅納德·凱恩斯創立。凱恩斯認為市場並非總能自我調節,尤其是在經濟衰退時,政府的積極干預是必要的。
二、市場運作機制
市場自動調節 vs 政府干預
古典經濟學堅持市場具有自動調節功能。供需法則是其核心,價格變動會自動糾正市場失衡。例如,若某商品供過於求,其價格會下降,從而刺激需求並抑制供應,最終達到均衡。
凱恩斯經濟學則認為,在現實中,市場可能長時間處於失衡狀態,尤其是當需求不足導致失業時。此時,政府應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干預,以刺激需求和促進經濟增長。

三、對失業的看法
自然失業率 vs 有效需求不足
古典經濟學認為失業是一種暫時現象,屬於自然失業率範疇。工資和價格的彈性調整能夠消除失業。
相反,凱恩斯經濟學指出,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業的主要原因。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,企業不願投資和擴大生產,即使工資下降也無法解決問題。因此,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支出以提高總需求。
四、價格與工資的彈性
完全彈性 vs 粘性
古典經濟學假設價格和工資是完全彈性的,可以快速調整以恢復市場均衡。
然而,凱恩斯經濟學強調價格和工資具有粘性,不會迅速隨市場變化而調整。例如,工資下降可能因合約或社會規範而受到限制,這使得價格無法立即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。
五、政策建議
自由放任 vs 積極干預
古典經濟學提倡自由放任政策,政府應減少對市場的干預,以便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。
凱恩斯經濟學則建議政府應該在經濟低迷時期加大支出和降低稅收,以刺激消費和投資。同時,中央銀行應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來降低利率,鼓勵借貸和支出。

六、長期與短期視角
長期均衡 vs 短期波動
古典經濟學著重於長期均衡分析,相信市場最終會自我修正,即使短期內出現波動。
凱恩斯經濟學則更關注短期波動,認為短期內的經濟衰退可能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,因此需要立即採取措施加以應對。
結論
總結來說,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經濟學在理論基礎和政策建議上存在顯著差異。古典經濟學信奉市場自我調節能力,而凱恩斯經濟學則強調政府在維持經濟穩定中的作用。理解這兩者的區別,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現代經濟政策,也能幫助我們在面對不同經濟情況時做出更明智的選擇。